直击大湾区科学论坛“最强大脑”湾区论道前沿科技

影视投资 https://m.touzitop.com/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李钢张豪柳卓楠

  12月11日,以“探索未来,共享科学”为主题的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开幕。论坛聚焦世界科学前沿趋势、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性重要问题,打造共商共享全球科学发展与合作的高层次交流平台。

  开幕式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资深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等近30位科学家代表走过“科学家通道”,徐徐步入会场,成为论坛最闪耀的焦点。据主办方介绍,论坛用搭建“科学家通道”的方式弘扬科学家精神,致敬所有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工作者们,传达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对科技创新精神的尊崇与弘扬,以及对集聚更多科创人才的向往与期待。

  当天开幕式上还启动了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设计大赛。据了解,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选址于明珠湾核心地段、灵山岛尖中央商务区东侧,毗邻南沙科学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可承办世界级高层交流活动的标志性建筑。大赛接受全球设计机构报名,方案经遴选和专家评审后,最终交科学论坛领导小组审定。

  钟南山院士:

  奥密克戎让很多国家意识到中国做法是正确的

  11日上午,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上,钟南山院士在致辞中透露,截至12月10日,中国已有11.5亿人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占人口的81.9%;到今年年底,有信心完成83%的群体免疫目标接种率。

  钟南山表示,近期出现的奥密克戎带来不少新问题,很多国家已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做法是正确的。目前对该病毒的传播规律、致病机制、治疗靶点等都不太了解,因此需要各国团结共同努力。为了尽快控制疫情,需要争取做到动态零传播。

  “一隅不安,举世皆危。”钟南山说,无论是病毒溯源还是疫情防控,都需要各个国家齐心协力、加强协作,依靠科技力量战胜疫情。

  在当天下午的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钟南山再次就新冠疫苗接种、群体免疫、恢复常态化等方面话题进行解读。

  钟南山表示,此前他参加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独立工作委员会。WHO的报告提出,目前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全球有四种应对类型:A是强力控制;S是压制;M是遏制;N是有个别国家什么措施都不会采取。中国采取的是“动态清零”战略。“中国在2020年2月至3月有一个感染高潮,一个月后每天感染病例的累积数字就降下来了。经过20个月,病例增加了约4万例,总共是12万多例,比起一些国家一天感染的数字还少得多。这使我们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可以重新发展经济。” 钟南山说。

  如何恢复常态化?钟南山指出三点:一是全民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二是社区群防群控的常态化;三是研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如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

  “目前,全世界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疫苗接种过半年,效果下降了怎么办?”钟南山表示,还要研发新的疫苗,目前中国五款疫苗都在齐头并进研究中。此外就是加强针接种,目前国内80%-90%的人士注射了病毒灭活疫苗,在这个基础上加打一针疫苗;至于mRNA疫苗、蛋白疫苗或腺病毒疫苗,我们都在实验中。“很多疫苗公司和大学、科研院所在日以继夜地研究,希望能找出更好的疫苗和抗体,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工作。”

  多位院士主旨演讲:

  面向未来,不懈推进创新革新

  11日下午,开幕式主旨演讲中,除了钟南山院士之外,还有多位海内外科学家作了分享。

  “人类社会可能的终极性颠覆技术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演讲中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他指出,在未来的40年到100年里,由于现代社会对能源的持续刚性需求,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将逐渐枯竭。同时,人类社会迈入超大数据时代,预计到2025年,海量数据将装满2000亿个1TB硬盘,相当于平均每个人拥有30个硬盘。光是存储这些数据,其成本就需要500亿元。数据量庞大,对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不断提出更高要求,超级计算机需要更庞大的机房和能源消耗。

  对于这些人类社会将面临的问题,薛其坤认为,在能源方面,人类终将实现聚变能源技术,通过“人造太阳”,获得无限、清洁、安全、廉价,可以保障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终极能源技术;在数据处理和存储方面,量子计算机和量子网络具有运算速度快、消耗能量极低、安全系数超高等特点,预计将成为未来30年颠覆性的信息技术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则分享了自己对于打造大湾区医药创新高地的思考。他认为,原始创新是中国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大湾区是发展创新医药的沃土,应增强创新意识、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创新体系,开发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所所长王贻芳则作了题为《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建设国际科技高地》的演讲。他介绍,作为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之一、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其核心设备均为国内研制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20多项技术突破,国产化率超过90%,目前装置高效稳定运行,支持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课题580多项,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福院士:

  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就会“共享世界”

  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生命科学分论坛,作了《新冠疫情:挑战与机遇》的主题演讲。高福表示,人类战胜天花、小儿麻痹症等传染病,毋庸置疑,疫苗一直是最佳武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一直呼吁:“世界如果不共享疫苗,病毒就会共享世界。”

  高福指出,在新冠疫苗研究方面,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第一梯队,目前国内已有七款疫苗上市或获批紧急使用。虽然疫苗保护率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减弱,但疫苗仍然可提供基础的免疫作用,特别是能大大减少重症率和死亡率。“所以,我继续号召大家‘苗苗苗’。”他说。

  高福表示,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经历了围堵、围堵加压制、再到精准防控三个时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了许多可写入教科书的成果。他认为,此次疫情也为我国药物研发提供了机遇,不仅有抗体等生物大分子、多肽类、小分子药物,还有中药等。同时,他呼吁科研工作者关注mRNA疫苗新技术,这将是生物医学的革命化变革。

  最后,高福总结道,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以科学为基础,以公众理解、民众参与作为我们防控的依据,强有力的行政决策也非常重要。“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基本准则,应该说是世界上(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动态清零的唯一国家。”高福说。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

  大湾区已成为世界级科创中心

  11日,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博士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创中心。

  他认为,虽然大湾区与国际最顶尖的科创区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大湾区集聚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在基础科研上已取得很多成绩和成果,也涌现出了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其中一些逐步进入甚至完全进入了科创“无人区”。

  高民高度评价了大湾区近年来在推进粤港澳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所做的工作。他说,大湾区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以前存在的科研资金“过境”问题,现在已得到解决,香港科学家可以在港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并获得资金,这对于科研的开展有很大推动作用。此外,在数据联动和科研设备共享共用方面也有了很大突破。过去五年里,港科大共有逾200位老师使用广州超算,大大促进了香港的科研。

  “广州超算有光纤专线连接到霍英东研究院,而研究院又有专线连到港科大。可以说,香港的大学任何一位老师使用广州超算都跟使用局域网差不多。”高民说。他还举例介绍说,港科大一位研究空气动力学的教授,与香港自行车队合作,帮助运动员改进骑行姿态和服装,最后拿到了奥运奖牌,而这背后的科研活动,其计算就是运用了广州超算,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大湾区科研合作案例。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