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屡传出上市风声的商汤科技终于迈出关键性一步,8月27日晚,商汤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首次公开募股)招股书。随着672页招股书的公开,“AI四小龙”在冲刺二级市场的道路上已全部“上场”,其业务模式及财务数据的披露,也给业界了解AI企业生存现状提供了更完整的数据信息。
所谓“AI四小龙”,是指业界对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这四家业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的统称。这四家AI公司均是以计算机视觉(CV)技术起家,而视觉识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AI四小龙”实际是代表了计算机视觉赛道的第一梯队,因此更准确的称呼是“CV四小龙”。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旷视科技最早于2019年向港交所递表,受挫后转战A股科创板,最新消息是9月9日“上会”(指IPO申请由证监会发审委会议审核,通过审核即为“过会”)。而在科创板,最早申请IPO的依图科技,却又最早“离场”,7月2日其IPO申请因主动撤回而“终止审核”。云从科技于7月20日成为最早“过会”的一家,有望摘得科创板“AI第一股”桂冠。商汤科技是最晚递表的一家,选择冲刺的是港股,但在业界看来有希望创下人工智能领域最大规模的IPO纪录。
本报记者通过对“AI四小龙”的业务模式及财务数据进行多维度对比发现,一方面,尽管因IPO节奏不同,各家披露的财务数据周期不尽相同,但按最小数值计算来看,“AI四小龙”在近3年半的时间里研发费用投入至少118亿元、累计总亏损至少453亿元,这种“烧钱”的体质使得AI公司前期高度依赖股权融资,当下又迫切寄希望于通过IPO打开新的募资通道;另一方面,AI技术商业化落地成为行业共识,但在向商业化匍匐前进时,“AI四小龙”又呈现出不同的路径。更为重要的是,IPO之路变数丛生,或将给“AI四小龙”的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冲击与改变。
同归——“烧钱”体质、募资迫切
与旷视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相比,商汤科技的营收规模是最大的,几乎是另外三家的总和,与此同时,净亏损额也是最多的。
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18.53亿元、30.26亿元、34.46亿元和16.52亿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121.58亿元、49.68亿元、34.32亿元和37.13亿元,不难计算,近三年半时间里商汤科技累计亏损额为242.71亿元。
“AI四小龙”中最早成立的旷视科技自2017年至2020年9月累计净亏损130.64亿元。已终止IPO的依图科技在2017年至2020年6月净亏损总额为72.86亿元。而云从科技在2018~2020年三年累计亏损26.84亿元。
针对亏损的主要原因,四家AI公司都在招股书提到了居高不下且逐年增加的研发费用。商汤科技自2018年至2020年的研发投入费用分别是8.5亿元、19.2亿元、24.5亿元,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17.7亿元,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近70亿元。旷视科技自2017年至2020年9月的研发投入则为25.89亿元。云从科技2018至2020年三年投入11.8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依图科技从2017年起,截至2020年6月总共投入14.30亿元的研发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IPO募资的用途,四家AI企业无一例外地都表示用于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商汤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60%的募集资金将用于研发,包括扩大AI数据中心的算力、加强AI芯片的设计能力及解决方案、提供AI模型有关能力和进一步开发产品等。旷视科技等资金投入围绕主营业务展开,用于提升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实力。
从毛利率来看,根据招股书,商汤科技自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是56.5%、56.8%、70.6%和73%,这一水平在“AI四小龙”中是最高的。依图科技和云从科技的毛利率基本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高水平出现在2020年上半年,依图科技的毛利率为70.99%,云从科技这一数字为53.45%。旷视科技的毛利率在2017年至2019年分别为50.96%、62.23%、42.55%,去年前三季度则为44.24%。
由此,AI行业高额投入、普遍亏损的生存现状可见一斑。在冲刺IPO之前,“AI四小龙”都经历了多轮股权融资,吸引了一众机构资本的追捧与投资。天眼查数据显示,商汤科技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完成了10轮融资,成立于2011年的旷视科技完成了7轮融资,依图科技自2012年成立至申请IPO之前也已完成10轮融资,云从科技这一数字则为11轮,与其他三家不同,云从科技拿到的注资几乎是纯内资,其中不乏国资背景的基金。由于对资本的依赖,AI企业迫切希望通过IPO从二级市场打开新的募资通道,而机构资本也在等待投资回报。
殊途——商业化探索依然艰难
前期依赖资本、高额投入抢占市场的特征,使AI企业在探索商业化的过程中也荆棘密布,如何让AI技术落地千行百业、谁能率先抢到业务规模化并实现盈利的“法宝”已成为“AI四小龙”的新战场。但在披荆斩棘的过程中,AI四小龙却又滑向不同的轨道。
本报记者进一步整理几家公司的财务数据注意到,“AI四小龙”的商业化几乎均是从消费、安防等领域起步的,只不过在各家招股书中,对行业领域或者应用场景的分类“表述”各有不同。商汤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收入来源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四个板块,通过销售软件应用许可、软硬件一体产品解决方案和软件订阅实现收入。数据显示,智慧商业、智慧城市两个板块的营收贡献占比合计超过8成,今年上半年,智慧商业收入6.47亿元,智慧城市收入7.86亿元,分别占比39.2%、47.6%。就在前不久,商汤科技正式推出了智能汽车业务品牌“绝影”,因尚处于投入期,智能汽车板块的收入贡献仅占5%左右。
旷视科技进入不同应用场景的路径也比较清晰,始于2012年的消费物联网业务细分为移动终端类和云端SaaS(软件即服务)类,在总营收的贡献占比已从2018年时的48%降至2020年前三季度的28%,2015年开始涉足的城市物联网在近三年里开始担纲营收主力,去年1~9月,贡献占比接近65%。从2017年开始进入的供应链物联网,是旷视科技重点开拓的新赛道,贡献占比约7.5%。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按应用领域将营收来源划分为智慧治理、智慧金融、智慧出行和智慧商业四部分,2020年全年,智慧治理收入4.34亿元,占比57.7%,第二大营收来源则是智慧金融,贡献比例为24.0%。
依图科技则在招股书中按应用行业分成两大部分——智能公共服务和智能商业,前者包括城市管理、医疗健康,后者涵盖园区管理、网点服务、安全生产、交通出行和互联网服务等。在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智能公共服务业务在收入中的占比约六成。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截止到去年6月,依图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入累计2.09亿元,但营收贡献占比还不足1.5%。就在上个月,依图科技将旗下医疗业务资产打包出售,被业界视为掘金AI+医疗赛道受挫。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依图科技进行了大范围裁员,随着冲刺IPO率先“出局”,依图科技的阵痛仍在持续中。对于其能否保住“AI四小龙”第一梯队的地位,业界普遍打出了一个问号。对于业务收缩后的战略规划,本报记者试图联系依图科技进一步采访,但截至发稿前并未得到回应。
仍在IPO道路上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在商业化探索中也明显走向了些微不同的道路,在算法能力日趋同质化的背景下,试图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以及在行业应用落地中找寻“规模化”的通途。比如,商汤科技在招股书中透露,商汤建立了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而在软件层面,既有面向智慧商业的“商汤方舟企业开放平台”、面向智慧城市的“商汤方舟城市开放平台”,也有应用于智慧生活的SenseME、SenseMARS及SenseCare平台和适用于智能汽车领域的“绝影智能汽车平台”。旷视科技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在智慧城市场景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是一项标准化的服务,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除此之外,AI独角兽们也试图向硬件、软硬一体化方向“掘金”。商汤科技于2018年开发首款AI专用芯片STPU,去年1月流片成功,截止到今年6月底,量产了1.1万个芯片。
谦询智库合伙人龚斌指出,技术公司要将产品业务规模化,最直接的就是硬件化,比如语音识别赛道上的智能音箱、海康威视等的安防摄像头,凭借较大规模的出货量能够产生较好的利润;在To B领域布局的软件企业,一般是SaaS产品化,靠客户持续订阅产生规模化的效益。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B端客户的标准化不高,优质的付费大客户往往都需要定制化,软件厂商针对每个行业每个KA(关键客户)都去做定制化解决方案,那模式就会有些重,复制起来还比较难。
对于商汤科技冲刺港股IPO,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评论称,当下AI公司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业务是否有规模化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如果每项业务都需要个性化定制,这意味着较难形成通用的解决方案。
对于盈利的预期,云从科技方面在招股书中提到预计未来三年实现收支平衡。而旷视科技与商汤科技方面,相关负责人称因处于静默期并未给予回应。
商汤科技在招股书中援引沙利文报告称,预计到2025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1017亿元,2020~202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43.5%,在全球计算机视觉软件市场的占比将从去年的18%提升到2025年的23%。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广阔前景,AI独角兽们募资“补血”的故事仍在继续,同时在商业化探索中谁能率先蹚出一条良性商业闭环的道路,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