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过程实施方面
本节课通过同学们喜欢的游戏导入,利用知识的迁移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量角器的制作原理,明白量角器的本质特质,有了这些铺垫,学生自然能够探讨并总结出量角的方法,最后用练习加以巩固,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掌握最不好的地方就是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所以本节课我没有采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地记忆量角口诀,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量角器为什么要有两圈刻度,并且重点强调0表示起点这一重要意义,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0在内,读内圈;0在外,读外圈”效果要好的多。
检验反思后作答。
多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a+b)×2
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a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字母公式: S=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
注明: 求三角形的底或高和梯形的上下底或高时,可根据公式列方程求解。这样容易列出方程,也好理解。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8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数的组成知识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习更大的数以及大数比较的基础。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经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初步学会简单的、有条理的思
教学活动创新方面
本节课我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没有将量角作为本节课的难点,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认识量角器。边尝试,边摸索,边改进,再完善,注重知识的生成。正是有了这些积累,学生自然联想到量角需要有两个重合,一是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二是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要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由于在探索量角器的过程中也解决了为什么量角器会有两圈刻度的问题,学生也知道了要读哪个刻度。这样即使在量角上没有向以前那样花费那么多的时间,但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其他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一是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够,语言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二是时间把握还需要加强,教学时间有些不足,导致拓展训练部分练习没有完成。三是课堂形式还有丰富多样,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
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三角形面积的2倍。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的基础,一年级又学了较小数的比较,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因此本课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因此引导学生从丰富的情境中逐渐过渡、抽象、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是本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