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庸,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他勾勒出的江湖武侠中的快意恩仇,而金庸的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更是受到了所有人的追捧。
不过在金庸先生受到大家尊敬的同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却因为一篇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声讨,就连陈毅元帅也直接发文回应了金庸。
为何一个文学家能够引起陈毅元帅的重视,原本处于神坛之上的武侠作家又为何会在当时被人诟病?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爱国作家查良镛
金庸是查良镛的笔名,是他将自己名字最后一个拆开后所得。金庸出生在中国大陆是浙江海宁人,从小就被家人送进学堂读书,并亲眼见到了侵略者对中国的罪恶,从此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而他走上写作之路,则是在他15岁之时。
当时十五岁的金庸偶然之下与同学合作编写了一本书籍,书籍出版之后没想到却意外地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由此也开启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金庸一直在各报社工作,一方面是积累经验,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解放前夕,金庸被调到香港工作。看到当时香港有许多人不了解内地情况,爱国之心也受到英国殖民统治的缘故比较淡薄,于是与朋友一起创办了《明报》。
金庸创办《明报》最初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分析介绍,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内陆,同时也想唤起香港人民的爱国之情。
不过现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顺利,《明报》经营惨淡,不久便眼看就要倒闭了。为了自己的心血能够不白费,金庸继续干起了老本行——写武侠小说。
《明报》连载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就是《射雕英雄传》,在这本小说的带动下《明报》起死回生,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最后竟成为了香港影响力颇大的报纸。
在《明报》越来越红火的同时,新中国也在做一番大事业,那就是研究原子弹。
研发原子弹的必要
当时大家做出对原子弹有了解都是因为美国向日本投射了两颗原子弹,并将日本炸得经济倒退、百姓民不聊生。而且原子弹爆炸后的热浪和核辐射一直影响着日本人,被原子弹炸到的地方寸草不生,许久都无法恢复。
有了原子弹这个大杀器后,美国在世界上越发变得无法无天,有时是对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干预。
在当时那个有原子弹就有话语权的时期,美国多次以原子弹恐吓我国,妄图干预我国的解放和发展。多次受到原子弹威胁后,我国也将原子弹计划提上了日程。
当时拥有原子弹的只有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狼狈为奸以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为由,阻止任何国家研发原子弹,目的就是保持自己的世界地位。
当时的中国国内百废待兴,许多地方建设都要需要大量资金,许多领域也需要大量金钱的支持才能进步。要研制原子弹就需要大量资金,若是成功了还好,若是失败了就会使中国陷入更艰难的境地。
最重要的是国内没有专业人才,美国和苏联也想尽办法阻止中国研究原子弹。在没有技术支持、没有任何原子弹数据,同时又缺少财力和人力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难度可想而知。
可是另一方面国际环境的恶劣,尤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后苏联的核讹诈日渐猖狂也让研究原子弹迫在眉睫。为了保护新中国的胜利果实,为了能让中国可以安心搞发展,原子弹在内的两弹一星工程研究也最终被提上议程,并很快付诸实施。
在国外反对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同时,国内也有人表示了强烈反对,这个人就是金庸。
要裤子还是要原子弹
或许正如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一般——文人天然是反对派。在当时得知了新中国要研制原子弹的消息后,金庸认为此时研究原子弹会使中国人民再次陷入贫穷,不利于国家发展,并在自己的《明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要裤子还是要核子的文章。裤子指的是国家百姓的基本生活,核子指的就是原子弹。他认为“中国要裤子,不要核子”。
《明报》本身就是有影响力的报纸,金庸也评价武侠小说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金庸发表的这篇文章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不久之后,陈毅元帅则通过媒体这样回复金庸:“裤子可以不要,原子弹必不可少!”
陈毅元帅的态度就是国家的态度,显然原子弹此时已经成为了超过百姓民生的重要问题。
原因很简单,只有国家有了原子弹才能保证百姓民生,若是没有原子弹即便可以解决许多百姓生活,但若是美国、苏联真的使用核武器对付中国,之前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在那个弱国无外交的年代,只有保障了自身的安全,才能给国家赢得发展的时机。不过,金庸显然没意识到这一点,看到陈毅的回答后金庸发表了《制原子弹,无益加有害》一文。
原子弹试爆成功,陈毅为金庸解围
后面的发展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在1955年中国用美国飞行员换回了钱学森等科学家,并在1958年提出两弹一星研究不久后,最终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在内的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的成功,则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地位和话语权。
不过金庸先生当年反对造原子弹的言论大家并没有忘记,当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对金庸先生的口诛笔伐也接踵而至。有趣的是,最后还是陈毅元帅为金庸先生解了围。
“金庸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是为了百姓,我们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错了我们就改,只要说得对,我们就接受。”
有了陈毅元帅的解围,金庸先生的处境终于不再那么困难。不过金庸先生一直具有爱国情怀,为何在原子弹问题上固执己见呢?这或许和他的危机意识薄弱有关。
虽然金庸先生一直具有爱国精神,不过当时的金庸已经在香港生活了好久,香港的发展比内陆要好一些,而且许多国家即便觊觎中国领土,此时也不会向香港出手。
所以当美国原子弹的威胁我国时,香港并没有太过紧张的氛围,金庸也就没有意识到原子弹的重要性。最重要的一点,金庸只是一个文人,对于国家发展的事情并不擅长,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长远的目光,反对原子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结:
虽然金庸先生发表了一些反对言论,但就像陈毅元帅所说,国家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况且金庸的出发点也是好的,后人大可不必那么追究。金庸先生的长处是武侠小说,并非治国。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批评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简单,而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也属实不堪一击。
对于国是,当审时度势、全面统筹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