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象,解构事件,表达观点
文化输出是个老话题,虽然近期也没什么热点,但其实我想简单聊聊,毕竟一个只会写热点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冷静的思维的。
文化输出这种大事儿,你还想着赚钱?
对,没错,我就是想着赚钱。文化产业不能不赚钱,文化输出就是跨国经营的文化产业,不赚钱的生意就是干不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利说明有受众,有利说明有好产品,放到哪里都一样。
乾隆年四大徽班进京,成就了百年京剧文化之飨宴,虽然没有跨国,但也是文化融合与输出的典范。四大徽班来是图什么?图推广戏曲文化?图传播安徽戏曲?要是那样就完蛋了。
四大徽班来就是图名图利,既为乾隆皇帝贺寿表演,又火爆京城平民百姓阶层,赚的盆满钵满。看过电影《霸王别姬》的人都知道,那一旦成了“角儿”,得有多风光,不亚于今天的顶流明星。
为什么徽班如此受欢迎?因为它从不故步自封,也从不讲求所谓正统,依从市场,该改进改进,该融合融合,雅俗共赏,迎合群众。这改来改去,融来融去,才融出来了一个京戏。这京戏,就是四大徽班迎合市场生产出的一个优质的文化产品。从安徽,输出到了京城,从乾隆年,输出到了今天。
没钱挣,四大徽班闲得慌,捯饬出来一京戏?
文化自信,我们的问题不是不自信,而是太自信
我们的文化不自信么?不,我们的问题在于太自信了,自信到以为只要自己的传统文化原模原样的端出去,外国人一见势必无比倾心。
当年撒钱撒人开遍世界的孔子学院,如今无人问津,连接倒闭,深层的体制性问题不说,就说最浅层的原因,那汉字、京戏、剪纸、三字经之类的,外国人爱学么?
开个班儿,在国内教这个,有几个人去花钱学?能挣到钱么?你自己在国内都没信心拿这个挣钱,凭什么让外国人喜欢?对传统文化自信过头了吧。
很多人自信到连基本的商业思维都没有了,就别再说不自信的事儿了。
自己喜欢的,别人才能喜欢
威尔史密斯学院奖颁奖礼上打个人都能引起国内大批看客吃瓜,为何?因为威尔史密斯在中国知名度极高,为何这么高?因为他在美国知名度同样很高,并输出外溢到了中国。不论他的《我是传奇》,抑或《当幸福来敲门》,打动中国观众时,其实早已打动美国亿万观众。
我们来回忆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最喜欢或耳熟能详的外国文化产品有哪些?漫威超级英雄?印度歌舞片?《行尸走肉》等R级美剧?灌篮高手?足球小子?海贼王?乡村音乐?这些产品都有什么特点?
对了,共同的特点就是,这都是产品输出国本国人就很喜欢的文化产品,它们甚至不是为了输出而生产,纯粹是为了迎合本国人的兴趣而生产,并不断精进。
我们觉得很美,其实印度人也一样
文化再有隔阂,对于美好和品质的追求与欣赏其实是共通的,一个国家与民族普遍觉得美的东西,别的国家与民族也会觉得美。
只此青绿,火爆油管,审美是相通的
这世上没有哪个只为输出而打造的文化产品能够火爆出自己文化圈之外的。能够火出圈外的,永远都先得圈内火起来。
经常有人拿美国队长与手撕鬼子作比较,认为美国人也在胡诌罢了。是不是胡诌咱们不做讨论,就说一点,手撕鬼子你爱看吗,可美国队长美国人爱看啊。美国队长的形象是真正诞生于二战的,1941年3月美国队长创刊,创刊号的封面上就是美国队长用拳头在狠揍希特勒,而那时,现实中的希特勒还活着。
文化输出的生命力永远根植于现实,生长于本土,然后才能发扬于外部。
因为仰慕才有学习,而非因为学习所以仰慕
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十二次派遣唐使前往大唐,学习大唐文化。学习大唐文化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学习了汉字吗?并不是,是因为他们仰慕大唐之强盛,所以学习大唐文字,大唐文化。
大唐之强盛是为了给别人看么?不是,是为了我们自己。
当你为自己而强盛繁荣时,自会有人仰慕你的文化,甚至不用你自己刻意推广,外部会主动前来吸收你的文化,甚至有阻力的情况下都会主动克服阻力来吸收你的文化。君不见前些年多少汉化组、字幕组面对连版权都没有的外国电影、英剧美剧,自行翻译配字幕,国内观者趋之若鹜,各种找地址下载,还有人为了看个影视剧还专门去补英语,费尽心机,这就是因为仰慕,所以学习。那些孔子学院里教汉字教三字经的,学习完的外国人仰慕你的文化了吗,我看并没有吧。
国内大众崇洋媚外不喜欢看抗日剧么?不是,那《大刀》《亮剑》多年仍然有口皆碑,那手撕鬼子免费放在那偏就没人看,说明大众的审美并没有崇洋媚外,只是香臭还是能分清的。
我们不需要文化输出
现实中真正做到了输出的,我们来举几个例子,舞蹈《只此青绿》、游戏《原神》、修真网文、李子柒等。还是一样的特点,这都是我们国家自己就很火的文化产品,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广泛的受众,良好的口碑,以及,强大的盈利能力。
李子柒甚至引来越南人的山寨
我们的文化创造出来本就是为了我们中国人自己服务的,我们其实无需迎合外国的审美与建议,当我们自己做的足够好,自己人足够爱的时候,自然有人前来仰慕并学习、传播。
我们也无需动辄“国际化”“全球化”,欧美代表不了国际与全球,我们也无需代表世界,我们只需要代表我们自己。因为真正国际化、全球化的东西,其实都是本土化特色化的。
苏联航天海报
当你的东西足够好,必然有钱赚,有钱赚的东西,必然有人主动为你去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根本不需要文化输出。当你刻意去“输出”的时候,你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些文化输出强国,无一是专门为了输出而生产作品。
为输出而专门输出,甚至还撒着钱去输出,反而忽视了文化自身的大众属性与商业固有的规律,如同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不可能茂盛。
聚焦现象,解构事件,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