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量,再好的车也跑不出来

电影撼沙成本 https://www.touzitop.com/ysxm/10577.html

在中国市场谈走量的难度,被大大低估了。

14亿的天量消费市场,拥有着世界上成分最复杂,认知最多元的消费群体:从北到南覆盖万里的地域跨度,有世界级城市的高净值消费人群,也有基层乡村刚刚脱贫的改善需求。

在横向的巨大尺度之上,则是市场纵向阶段的多元性:应当具有“阶段稳定性”的增量/存量市场,却因随时可能出现的巨大需求,导致转换就发生在瞬间:好的产品,可能会把红海的存量厮杀瞬间变为潜力无限的蓝海:稳定的圈地收入,也可能在跨域的突然打击下,瞬间被消费者忘却抛弃。

一横一纵,为模糊的中国市场划开了无垠的机遇与可能,也让任何复杂的商业竞争,最终都会被横纵的巨大尺度,抽象为对“量”的争取和占据。

因此,“走量”才是中国企业永恒不变的追求。

最近的,有互联网浪潮下,“圈地—融资—上市”模式里,共享单车、网约车、外卖、直播、短视频的累积复进……穿过New money的海洋,你还能看到房地产业、制造业、船运业、对外贸易里,“Old money”相同的身影。

“逐量”带来了中国企业的快速成长,造就了产能过剩内卷严重的窘境,也让大众对“销量”的难度产生了严重低估:当任何品类,任何产品都可以在中国市场迅速迭代,迅速升级的情况下,如何找到真正的长线竞争力?

难就难在……

一个时代畅销的产品,能够折射包括收入、消费趋势、动机在内的很多信息,成为一个时代的样本。

这也是过去“叫好”与“叫座”在中国市场常常难以共存的原因:消费者的“品味”和“消费力”发展并不平均,当居民的消费认知已经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刚刚满足温饱的消费水准却很难为心动的产品买单,因此“便宜又大碗”最容易成为市场的主流。

但这从来没有停止制造业向上的脚步,一代一代的产品,以“高端化”为名,开始逐渐深入技术和研发的深水区,向更好的大众产品发起冲击。有趣的是,与80年代美国消费升级浪潮中“高端即小众”的风气比起来,中国任何一家在过去、现在或者是计划做高端的品牌,都在推崇“质量齐飞”的诉求。

究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品牌想要在商业上成功,就要激发多层次的需求,让自己的产品在公共舆论场域中被不同意义维度、价值维度所需要。另一方面,更好的产品,就意味着更高的技术含量和更难的生产稳定性,只有走量才能摊薄成本,形成规模化效应,更关键的是,才能形成正向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大循环。

这就意味着,新一代中国品牌的“高端畅销路径”,必须要与大多数人的生活升级诉求牢牢绑定,尤其是下一代消费能力更强,品味更挑剔的年轻消费者,他们渴望的是拥有独特价值的品牌,来为自身增值;而另一个巨大的消费潜力,则集中在替代价值产品的爆发。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汽车市场,近几年从增量向存量的转换:

一方面,根据懂车帝联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巨量算数发布的《2021中国新生代人群汽车兴趣洞察报告》显示,年轻消费群体正在越来越多的选择造车新势力的产品,而从去年各家公布的销量数据来看,小鹏、理想、蔚来牢牢占据了新势力销量的第一阵营,其中小鹏汽车交付量最高,达到了16000辆。

另一方面,根据J.D.Power发布的《中国车主图鉴报告》,80-90年代购车的老车主,与近些年来换车周期逐步缩短为3-5年的新车主,共同构成了新一代的换车潮,并可能会发展为稳定的趋势。

巨大的机遇面前,每个品牌都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即产品要新颖,要科技,但是往往容易陷入小众或者自嗨的困局,把好的产品做到人人可用,是挑战商业模式和产品逻辑的选择与填空题;同样接受考验的还有企业的内力,即能否在巨量的资源和资金消耗下形成正循环,“活下去”是关键的证明题。

在制造业和全球供应链不确定的风险日益增高的情况下,对生产制造和销售渠道的把握,以及对生态的建设,共同构成了繁复的“必答题部分”。

在此之上的加分项,则是如何做好面向“走量”的价值构建,即当产品越卖越多,客户存量越来越多的时候,能否和用户产生更深的联系,构建起面向存量时代的业务壁垒。

做社区,做下沉都是各家现在草草写在试卷上的公式,但结合自己的业务能否做出特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是最终得分,决定高下的关键点。

正反一张卷,以及内卷迅速的对手,没有一个是善茬。

还得是能者,才能多劳

起手答题,人人都想掌握财富密码。

但其实,能把游戏规则吃透,还敢躬身入局,就已经跑赢了一大半。

还是以前文汽车市场为例,在2021年数据就已经很亮眼的小鹏汽车,在刚刚过去的 3 月,又交了一个令人艳羡的答卷。

4月1日,小鹏宣布了自己的3月份交付成绩:15,414 辆,环比增长148%,这是小鹏汽车半年内第四次夺得新势力三强的销售冠军,也是第五次月度交付破万。被寄予厚望的小鹏旗舰P7,在受原材料制约被迫涨价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单月交付量9,183台,首破9千,向着单月破万进发。

至此,小鹏汽车的历史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7万台,根据小鹏管理层在业绩会上的公开表态:“保守估计,一季度会是今年最少的季度”。

这标志着小鹏汽车接下来一段时间,将会以“上量”作为重点来落地。

围绕着这个关键词,小鹏的厚积薄发已经期待良久。

一个很典型的现象是:小鹏汽车的销量主力,并不是传统认知里拿来“走量恰饭”的低端车型,相反,以旗舰轿车P7为主力,担纲技术探索的P5构成了小鹏销量新的增长点,首个完整季度交付 7,621 台,第二个季度交付破万,达到 10,486 台。如果从Q1整个业绩去归拢,小鹏的销售主力产品的销量格局,P7 19,427 辆,P5 10,486 辆,G3 4,648 辆,形成了对应的“三档起步”。

这打破了大众对汽车产品线“高价取利,低价走量”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在2020年初,小鹏还保持在新势力中游徘徊,在经历了第一轮的大规模铺销售网后,小鹏逐渐超越了理想,但仍保持在蔚来身后跟随,但接下来小鹏和理想在2021到2022年初的双双销量暴增,真正改变了新势力销量格局的基础版图。

小鹏破题的关键,就是NGP功能的推送,作为最早决定自研的新势力品牌,小鹏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表现,在业界被认为是第一梯队,甚至在某些本地化场景中压了特斯拉一头,而智能驾驶对于大众,既能够大大提升存量车主的驾驶体验,又能够为新一代消费者提供最接近未来出行形态的产品体验,受到欢迎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另一方面,与销量共同上涨的存量用户,也在“反哺”小鹏的大数据训练,小鹏提前两年投入道路数据积累已然为小鹏带来了技术护城河,而更多的用户,将继续加快技术垒墙的速度。

从这个意义上讲,供应链涨价带来的,前段时间对小鹏“赔本上量”的质疑,拉长到技术规模化的尺度来看,甚至不值一提。

此外,通过订阅式的城市 NGP 和 XPILOT 4.0服务,牢牢绑定了每一位进入小鹏生态的用户,订阅习惯的养成,为小鹏进入“上量时代”埋下了新的利润点。

2021年,小鹏以41.1亿元的研发费用位居第二,仅次于蔚来45亿的研发费用,而今年更大的销量规模,无疑将进一步摊薄技术研发的成本,为小鹏带来继续加注科技研发的底气和勇气。

事实上,每一个新品牌销量的迅速上升,对社会资源的虹吸效应,从长远的角度,都成为了未来市场的标准范式:就像iPhone诞生后的iOS、到处吐槽但是山寨都能卖到断货的AirPods、吐槽不圆但是大家都在买的Apple Watch、以及最终指引到今天人人瞩目的苹果芯片带来的影响——没有人能在一个节点说清他们的影响力到了哪里,但是叠加起来对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刻改变,大家都看到了。

小鹏亦如此,持续上升的营收速度,用户规模和销售范围的迅速扩大,让小鹏在中概股版块保持了同比200%以上的增速,甚至可以说,小鹏才刚刚进入快速扩张期;而2021年同比123.13%的销售网络增速,和截至2022年1月17日,覆盖全国337个城市的813座小鹏汽车品牌超充站,共同组成了“销量扩增”之上的生态扩增。

智能出行生活的版图,从来就不是小众高端能搞定的,生态的塑造,已经在悄然发生。

交卷时刻到了吗?

在中国做生意,走量是个绕不开的宿命,逃不了的必答题。

小鹏汽车今天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另一个更长远的思考则是,小鹏汽车的成功还能持续多久?

从发展初期的饱受质疑,到今天率先答卷走量难题,小鹏成为中国新一代企业里,少数将科技做成自身的核心附加值,从而让自己能够稳定的与市场起舞的品牌。

如果把视野打开一些,会发现全球层面上的优秀企业,都有这样一种特质:因为消费者看得见、摸得着,且渴望最新技术在产品中带来的价值,因此企业能够摆脱价格和销量的囚徒困境,自如地与市场共舞,从而逐渐进入正向循环的品牌积累,确立起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优势地位。

先技术,再品牌。微软如此、苹果如此、特斯拉如此,今天的小鹏,也将有机会如此。

这种潜力建立在中国企业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坎坷积累中,也建立在一代汽车人对技术的不懈探索中,但当今天这种模式叠加在不确定性逐渐累积的中国市场下,或许可以对挣扎在旧模式里的诸多中国品牌,一个有底气的向往:中国市场仍然是全球最具消费能力和潜力的市场,只不过要满足的,已经不是温饱时代的需求了,新一代消费者对科技和塑造未来的追求,正以巨大的势能亟待释放。

此刻,这场以“走量”为名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发卷考场。

特别策划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