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播电影网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jiuboo.net
TOP商业观察(ID:topsygc2020)
不要浪费一次超大规模危机,迎接一生一次的机会
阶段性日本化?
周五如期出现强力救市,甚至放弃了去年很多重锤的举措。
没办法,连制造业扛把子都不行了,再不施以援手,要吐血了。
这里面最核心的就是2个点:
全面扩大内需
对楼市的两个支持——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研判方向,又一个逻辑兑现
很明显,又到了家乡老铁支持消费、拼命买房的时候了?
让我们先看看隔壁的情况~
此前,A森给大家特别分析过,日本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和居民都不肯加杠杆,然后,倒逼只能由日本财政加杠杆。过了30年,确实有点扛不住了。
如何理解当下的中国经济?这是一个事关大家饭碗、财富的大问题,却也会很容易看不懂。
事实上,由于高强度、大范围的防疫,目前全国有疫情风险地区的GDP加总起来,已经要达到全国GDP的4成了。
考虑到BA.2的传播力和隐蔽性,如果还不能尽快扑灭,后续令人担心这个数值会不会超过50%。
为何市场和经济都很悲观?美联储加息缩表、乌克兰危机天天来回折腾,都不至于如此。关键还是上述比例所产生的对总需求的沉重打击。
因为防疫,所以消费场景被大量消灭,投资趋于谨慎,甚至直接让银行体系内居民家庭的储蓄率继续飙升。
这就近乎产生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情况,即,企业和居民都不去加杠杆了,甚至投资和消费都不愿意做,整个国家的经济要么靠出口,要么靠财政发力。
从近期反复强调稳定外贸,以及基建被抬举到如此高的地位,可以说,两者近乎是相似的逻辑。
这个时候,海外风险又不断增加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给我们,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行也会刺激进口商品涨价。
所以,我们看到大量上市公司公布的财报都是“增收不增利”,这还是有着话语权的上市公司都是如此。更遑论广大的中小微企业,躲在墙角里哭泣?!~
于是,一个核心问题就来了:
是顺势而为继续让财政加杠杆来填补总需求缺口,还是努力发力产业升级让企业加杠杆,还是到了更多依赖居民家庭加杠杆的时候了?
这个选择确实是相当难做,因为,太多的历史镜像放在眼前了!
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是一波财政加杠杆,四万亿号令一出,天下谁与争锋。
结果是此后大量呆账坏账需要长期去努力消化,且对2011年开始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承压。因为,等还本付息的时候,就要抽走盈利,进而打击对未来的投资潜力和热钱。
于是,2012年年底小拉一把楼市行情后,2013年稳增长玩基建和国企产能扩张。
这一波下来,到了2014年,国企的东西卖不掉,城投坏账一大堆,不少地方房企的房子也卖不掉,到处都是鬼城。
怎么办?
原本设计的是2015年房股双high,直接让大家洗债爽爆天。
当然,很不幸的是,2015年又来了一个股灾,这就使得那一波洗债更多依赖楼市,也让整个楼市的行情一直延续到了2017年下旬。
杠杆加的太猛了,且跨度时间太长了,风险陡增。2017年眼见川普要减税刺激需求来利好我们的出口,想着蹭人家一波流量,赶紧全面降杠杆的同时正好被出口托举软着陆。
然而,川普不按常理出牌,边减税刺激,边对我们毛衣占,让我们失去了最好的一次全面降杠杆的机会。回过头去看,这才是我们在当年如此坚持对方要撤出所有对华额外征收关税的真正目的。
说透了,川普所作所为,不利于国内洗债软着陆。债是洗了,可是风险没有出清,恐怕要有灰犀牛事件。
否则,我们无法解释,当初那点加税的问题,为何上升到如此的高度?仿佛加关税就要了我们的命,至于吗?经济学一再强调,强行对进口征收高税收,相当于是对本国居民家庭强行征收消费税,这可是经济学常识,不可能不懂。
因此,相互贪了一把,可是都没有贪成功,这才是那一年的真实情况。
既然没有洗债软着陆成功,也就意味着,2015~2017年的债务遗毒还在经济大循环中留存。
目前国内防疫已经严重打击出口,都不需要关注美联储加息缩表的事情,就防疫的实践而言已经让国内海空运输出现了承压,且非常巨大。
非常多地方财政卖地也卖不动,这里面疫情影响和三根红线的限制都在共同发力,导致财政收入压力倍增。所以,直接发钱给企业是不可能的,给你免税就是天恩浩荡。
但是,我们都知道税费减免的前提是,你要能够正常开工啊,否则连收入都没有,还说什么?因此,各种财政驰援企业,目前来看,效果不彰,经济数据放在那里,大家都可以看到。
怎么办?
财政发力艰难,企业维稳也是有心无力,外需又靠不住。难道我们要学习60~90年代的日本,用水泥把自己的国土疯狂包裹几遍(大基建)来实现稳增长?那后面债务怎么办?那不是又回到了次贷危机以后的路了?
到了要全面救市的时候了!
今年开春至今疫情的情况,远比2020年开春的情况严峻的多。
作为理性的投资者,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下,为何本轮疫情如此困难?
这是BA.2,流调速度跟不上它的传播速度,要用基因测试才可以锁定,疫苗的效力受到了考验,也没啥神药。
所以,今年注定很多地方因为防疫,而让经济活动反复开开关关。·
这个时候,企业要复工复产,真的太难了。
在财政发钱无力的背景下,还不如允许居民家庭消费加杠杆,从底层的需求角度,去维稳企业盈利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内循环。
民生保障了,内需有了,才会有企业的繁荣,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的需求支撑。
民生萎靡,就算你把美国人所有的牛逼产业、技术全部弄过来了,谁来消费?没有消费支撑的任何工业化和服务业,都只不过是垃圾而已。
古埃及的金字塔在当时也算是先进制造业,牛逼到爆。可是,真正能够消费的起的,就是一个死人。试问,这种文明能不垮吗?
保民生,不是你提供各种财政补贴、扶持和供给,而是把购买力返还给居民,让居民在市场中根据自己的及时需求,自己去完成商品和服务的购买。
你给各种供给去保民生,本质上,无非是将高度多元化的需求完全扭曲,用非常低效的方式去强行“满足”。如果这个能够成功,我们当初还有必要改革开放吗?
把购买力返还给居民家庭,让他们自主去市场上消费,这才是做大做强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基石。
至于大呼小叫各种金融风险,然后掏出历史上的各类数据作为比对,其实没有意义。就问一句,这些东西当时的人完全不懂?现代人的一个自大是,永远觉得古人不如自己。其实,真的把你放在当时的环境下,你未必比人家做的好。
中长期要管,短期民生也要顾及,饭是一口口吃的,日子是一天天过的。
如果长期忽视对居民家庭的购买力返还,那么,等待我们企业的将会是内需持续萎缩,有点钱的都去买豪宅,没钱的就天天社会上胡搞,有关系的全去混体制饭。长此以往,谁来创造财富?
而且,这个版子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对于中国广大居民家庭而言,人生只有三条路:
一卷,二躺,三润
真到了这步,再天天呐喊、疾呼,有用吗?
就问一句,大家都只活一次,凭什么就要在平凡的人生中当个螺丝钉?不给机会去满足膨胀中的欲望,那么,大家就只能“不走寻常路”。
赶紧返还购买力给居民家庭吧,小民有私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每日市场前瞻思考分享】
楼市,房产税的新说法已经出台,各地不断呵护地产模式全面开启。事实上,对于有买卖、置换诉求的人而言,现在恰恰是开始介入的最佳时机窗口期了。需要指出,本轮窗口期不会太长,一定要努力把握好。
大A,稳增长举措逐步落地,国内经济前低后高格局已经成型。
大A稳增长行情差不多要来了;楼市进入年内最佳的置换、建仓窗口期。
【每日财经投资知识理念】
市场就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己帮助自己"的人,但与上帝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THEEND